这周,张轲获得了2017年的阿尔瓦·阿尔托奖,这是被称为“普利兹克风向标”的奖项。50年来只颁给过名副其实的13个建筑师,此前获奖的唯一一个亚洲人,是安藤忠雄。
张轲是大家口中的学霸,清华建筑本硕、哈佛建筑学硕士。他却放弃美国各大建筑所的高薪,回国创业。不走商业路线,做的是最简单朴素的公共建筑,比如胡同里的公共浴室和图书馆。
▲ 公共浴室
▲ 儿童图书馆
▲社区中心
北京的四合院,四面围合,形态成方,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团圆美好、安定家庭的愿景。四合院中会有几个不同的家庭,共用一个中心庭院,及一些公共设施,在平日里,互帮互助,形成一个大家庭。这种建筑体系,和现在一家一户的单元式独立主宅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╲
微胡同
╲
“微胡同”是张轲的“标准营造”团队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,打破了传统胡同空间的局限。他通过建筑空间的分布,以及形态上的凹凸,激励居住在此的人们,走出空间上的束缚,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。
这不仅仅是对于一间民宿设计中的空间利用、人们行为导向的一种思考,更是对于四合院精髓的表达。
除此之外,在材料的选择上,外立面使用水泥,使得建筑在胡同中脱颖而出;而内部主厅的天花板、屋顶则是采用四合院的木质结构,和周边建筑产生呼应。
提升和改善胡同空间的生活条件是微胡同的设计核心之一。现代中央空调系统服务整个主体建筑的同时,房间中都布置了地暖,这使得即使在寒冷的北京冬季,使用者都可以在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中,透过整体透明的房间立面,欣赏户外景致。建筑屋顶设计了三个可机械控制开启的天窗,每个房间侧面也设置了开启扇,由此保证了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。
上周想开揭秘,我们会在西打磨厂街开设自己的第一个《线下空间》,正是在胡同里,于是我问张轲:“最初是怎么开始接触到胡同改造项目的?”
张轲:“最初是大栅栏项目的一个民宿设计,用杨梅竹斜街53号院来做研究。2011年2012年都在研究策略性的这些院落如何整合,使人们可以穿过胡同里院落的同时,还保留其独立性。在其中的探讨中,尝试过民宿、剧院、餐厅等多种形式。2013年的时候,决定以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实验呈现。”
“胡同与普通住宅在建筑设计方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在这个改建项目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?”
张轲:在过去的二三十年,开发商希望挖平城市肌理的可延续性;政府主导恢复成100年前,例如前门一条街;把胡同作为背景,来做出很独特,跳出来的作品。但同时需要考虑,对市区的居民或者对于老百姓们,会不会吸引他们留下来,腾退,疏解。旧城更新,疏解会对胡同物理上进行摧毁,更会导致对老北京草根文化的断片。
当然在过程当中,也会和邻里进行各种问题的处理和沟通。但是,我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。比如这个项目中的布局以及窗户的位置,都根据邻居的要求多多少少有改变。而这些改变,有时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所以邻里提出的意见,将会成为设计的一部分,增加设计的丰富性。最后成为一个在旧的外壳中生长出来的新的躯体。
╲
微杂院
╲
茶儿胡同8号“微杂院”是张轲带领的“标准营造”团队继“微胡同”之后,再一次探讨杂院共生”新模式。
如何与居民“共生”、“成长”,是“微杂院”面临的一大挑战。考虑到加建部分腾退后可能会被再次占用,现存的违章建筑被重新设计。而违建空间则还原为公共空间。
初期时,“微杂院”聘用了本地居民担任门卫。二期则打算建造公共浴室,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。
“微杂院”目前已有建成的项目包括儿童图书馆与艺术空间。据了解,项目将用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公益项目。
╲
上述的作品无论是风格还是外形
都不太主流
╲
这是张珂特意要在创作中,保有自己最大的主动权。“我认为,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客户太把自己当回事,缺乏对设计的这项工作的尊敬。”
▲张轲设计的位于西藏的娘欧码头,以及游客中心
不可否认,没有一个专业像建筑学那样要求学习大量的知识,把功能性和文化性融合在一个物理空间。张轲不迷恋那些看上去直接有用的东西,一直在汲取各种能量,用于和更新的东西产生共振。
“最终影响结果的那部分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,就如同一个写作者,文字的好坏和文字是否漂亮无关,而是由你的境界决定的。”他说。张轲审慎地拒绝过没有相同价值观的“甲方”,也正面看待每一件作品里的不完美。不管如何,那些不靠谱的想法,不具体的概念,在历经痛苦挣扎后,从无到有,变成一种真实的存在,会带来一种不容抗拒的满足感。
而对于张轲来说,建筑的魅力在于不断从虚构到现实。他认为,“建筑得想象一个空间,就和写小说虚构一个角色一样。”
所以他把工作室取名为“标准营造”,也是表达不随波逐流,不受标签束缚的个性。中国建筑师的年轻一代,他们中的大多数成长于改革的70年代,生于一个革新的时代,改变,或此成为这一代人的使命。
张轲
1970年生于安徽。1996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,1998年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,主要从事建筑设计、景观设计、城市设计及产品设计。1999年于纽约参与创办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。2001年回国将事务所工作重点放在国内。代表作品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;阳朔商业小街坊;雅鲁藏布江小码头,林芝尼洋河谷游客接待站等。曾获2011年度国际石造建筑奖、WA中国建筑优胜奖、中国建筑传媒奖。大型概念艺本装置“山居”于2012年在米兰设计周展出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容声游戏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ongshengshouhou.net/djzx/34537.html